这几年,制造业是痛苦的,政府部门对工厂的监管力度加大, 材料的成本涨个不停、人力供需短缺导致人力成本的飞速上涨,80、90 后的人员对工厂的工作环境要求提高,对人性化管理提出更多个性的要求等等一系列,无一不让制造业感到难受,感到压力。
脱变、发展的必经历程 :痛苦。如何挣脱这些束缚?快速向前进步,这犹如在森林中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找寻那一扇闪闪发光的“阿里之门”!
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制造,20 世纪中期中国已不仅仅是加工生产中低端的定位,而是要突破工业的一个分支 :高端制造。因为中国制造业面对综合成本上涨,低端的生产已是毫无微利可图,从珠三角媒体频频曝光倒闭的人工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厂来看,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截止目前,中国制造业年产值超过 2 万亿美元,尽管从规模上已是全球第一,然而如果站在全球产业分工视角来看,刚刚崭露头角的中国制造仍未摆脱“大而不强”的发展模式。
我们目前制造业做不到强,那就可以在产业分工的细分领域里做“高精尖”,才能突破困境,找到一条新生之路。
从自身角度来看,珠三角的企业要向长三角优秀企业学习 :
一)思维的改变
进入竞争与交流的开放平台
珠三角的企业一般都是属于实干者,默默地做好自身企业扫好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普遍缺乏开放的交流和竞争的思维, 相对保守 ;这种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阻力,因为看不到他人的进步和发展,仍停留在原地甚至沾沾自喜。
在长三角,我们看到一个很常态的现象,同款类似产品的单价非常公开,透明,低价高品者优先得单,那么一来,高成本的工厂就会学习、取经,提升内部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竞争力。
设计思维
长三角的企业收到新订单,设计师第一时间考虑实现产品用什么样的自动设备,如何实现?能否将工艺减到最少,品质确保可控?
珠三角的企业接到新订单,设计师第一时间考虑如何用人工实现产品,如何实现?能否将工艺减到最少,品质确保可控?
你看,第一步最核心的思维就是错的,所以,胜负立马见分晓。
管理思维
珠三角因为一直以低廉的劳工和加班来实现产品,对于自动设备的开发明显晚于长三角。人多的工厂需要系统、严谨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实现。所以当遭遇到人工成本上涨,工作时间控制的问题时,我们就感到难受,不适应。
而长三角的企业因人员招聘难,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而且工作时间有要求,故长三角的企业一开始想法就是让机器代替简单的人手作业,减少管理,现场不需要靠人来管人 ;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升级
越开放越进步,竞争就越大,互联网带来的商业风暴已很好见证了这一说法。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利用行业一些先进的领域细分技术为我所用,消化和驾驭才能起到企业内部技术人才的培养功效,和实现可控的成本。
技术升级不是买台先进设备来用就可以的,而是利用先进设备的长处进行技术改良、技术升级,最终为我们所用,才是王道。
同时,企业要加大行业技术学习、行业人才吸引、内部技术人员培养三个系统同步布局才能实现企业软件和硬件匹配的效果。
管理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找到打开制造业发展的阿里之门的钥匙,我相信,只要金正江大人本着开放交流、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检视的心态,认真做好每一件增值的工作, 那么打开阿里之门将不再遥远!